出西城

舟车江郭隘,钟鼓梵祠遥。
古驲停羁客,深林出晚樵。
鹰呼风立至,鸦窜雪垂飘。
市价招商急,残冬未寂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出西城》是宋朝著名文学家仇远的代表作品之一。该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晓出西城的所见所感,以及诗人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仇远(1247~1326),字远翁,号履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文学家。他的一生虽多坎坷,但仍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散文。
  • 仇远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年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仇远的诗歌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1. 诗歌原文
  • 閒官閒不尽,晓出古城阴。
    斗柄已插地,秋声将满林。
    故园三亩宅,落月几家砧。
    为报柴桑令,予今亦委心。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的首两句“閒官閒不尽,晓出古城阴”,表达了诗人对官职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这种心境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中颇为常见,他们往往在官场上感到束缚,渴望逃离到自然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
  • “斗柄已插地,秋声将满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斗柄指向地面,意味着秋天的到来,树叶开始飘落。这些细节不仅营造了一种季节感,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萧瑟和寂寥。
  • “故园三亩宅,落月几家砧。”诗人回忆起自己在故乡的生活,那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月光下传来的是家家户户的砧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乡土的温情。
  • 最后两句“为报柴桑令,予今亦委心。”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现状的无奈和对理想状态的追求。这里的“柴桑令”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长官或者管理者,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愿意放弃仕途,过上隐逸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晓出西城》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示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