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令真赞

抱璞而居,其谁别玉。
乔君不献,自尊两足。
窥其狱户,视其邑庭。
吏无重糈,民有颂声。
提平如砥,持廉如水。
观其中,公清有馀。
相其貌,固凡人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乔令真赞”并非文学作品,而是黄庭坚对某位名为乔君的人物的赞誉之词。黄庭坚是宋代的著名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将对“乔令真赞”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黄庭坚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是社会变革与思想碰撞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黄庭坚的创作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个性表达。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也展现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 个人经历:黄庭坚的个人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影响。他曾在官场中历经起伏,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生疾苦和政治腐败,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吏无重糈,民有颂声”等诗句,展现了他对清廉政治的向往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注。
  1. 作品内容
  • 主题:“抱璞而居”形象地描绘了乔令真如同怀揣未经雕琢的美玉,低调谦逊,不轻易显露才华。诗中的“乔君不献,自尊两足”表达了他对官位的淡泊,坚守自我价值,不需外在的高位来彰显其品德。这反映了黄庭坚对高洁人格和个人独立的推崇。
  • 风格:黄庭坚的诗歌风格以直白、真挚著称,他的《乔令真赞》也不例外。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对其品质的赞扬,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乔令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华,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黄庭坚在《乔令真赞》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包括比喻、象征等,使得诗歌富有层次感和深度。例如,“抱璞而居”这一比喻,既体现了乔令真的谦逊品质,也暗指其内在的美玉般的珍贵。这种巧妙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思想内涵:黄庭坚的《乔令真赞》不仅是对一个人品德的赞美,也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在封建社会中,能够如此高洁地做人,实属难得。这首诗传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廉洁自律的崇高追求,以及对公正无私、为民服务的理想的向往。

《乔令真赞》作为黄庭坚的一首杂言诗,不仅是对乔令真的个人品质和行为的肯定,也是对高尚人格的一种颂扬。它不仅体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审美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