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雁三山度,晨鸡五点号。
节逢黄菊秀,庵陟白云高。
共泛忘忧物,聊停好善旄。
论心如淡水,得句胜连鳌。
事简曹参市,民熙李耳牢。
感辰资友露,乘暇集宾蒿。
岭郁青牛气,潮翻白鹭涛。
清时丰远览,故国喜相遭。
笑整龙山帽,闲追老鹊艘。
少陵怀北阙,靖节傲东皋。
傅亮吟登馆,刘伶醉捧糟。
行藏云出岫,物我海容舠。
支鹤鸣冲汉,庄鱼静乐濠。
日斜车转鹿,风劲服添羔。
爱景重铺席,穷欢更赋毛。
臂珍牛渚蟹,池溢马台醪。
霸气卑蜗角,尘机息兔毫。
断金心内固,挫物笔端豪。
乌府风云器,皇华柱石曹。
吾衰亦何幸,拭目叹风骚。
次韵和全玉九日同游清凉寺过高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和全玉九日同游清凉寺过高斋》是北宋文学家苏舜钦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苏舜钦与友人高斋同游清凉寺,即兴赋赠之作。诗人在游览了清凉寺之后,又与朋友一同登上高斋楼,眺望四周景色,于是作此诗以记之。
首联写景,点出题旨。“清”字点出寺院的清凉之感;“高”字则写出了高斋楼的巍峨之势,为后文描写景物做好了铺垫。
颔联写景,渲染气氛。“风急”“雨骤”二句,描绘出了一幅风雨交加、雷电齐鸣的景象,烘托出高斋楼的雄伟壮观。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紧张,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之情。
颈联写景,进一步渲染气氛。“山连”二句,描绘出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以及山间的云海翻腾,营造出一种浩渺无垠、壮美无比的画面。而“天接”二句,则写出了云雾与天空相连接的景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神秘莫测。
收束全诗。“登临”二句,诗人再次登上高斋楼,放眼望去,只见山川壮丽、云海翻腾,不禁感慨万千。而“万里”二句,则将目光投向远方,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同时,“登临”二字也暗合了题目中的“游”字,使得整首诗的结构更为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