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会景亭二首 其二

舟楫会通处,阴阳明晦时。
四并归善政,万象入新诗。
地胜得仙久,水遥归鹭迟。
为看滕阁记,将赋此尤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桐庐会景亭二首 其二》是宋代文人黄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展现了其对自然景观的独到见解。诗中“舟楫会通处,阴阳明晦时。四并归善政,万象入新诗”等句子,都深刻地描绘了自然与政治的和谐统一,反映了诗人对于天地人和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介绍:

  1. 诗歌背景
  • 历史时期:黄裳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多受时代文化的影响。
  • 地域特色:桐庐位于浙江省中部,拥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色,这些因素可能对黄裳的创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诗歌主题
  • 政治理想:诗中的“舟楫会通处,阴阳明晦时。四并归善政,万象入新诗”等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 自然观照: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如“地胜得仙久,水遥归鹭迟”,黄裳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舟楫会通处”、“阴阳明晦时”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 韵律和谐:诗歌的音律搭配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对《桐庐会景亭二首 其二》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学价值的诗歌。它不仅是黄裳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化背景下诗歌创作的一个缩影。在阅读和欣赏这首诗时,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