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忘到混成,又非湘瑟与秦筝。
秋来独坐水边石,古往谁知弦上声。
易度寸心闲有味,难谐群耳淡无情。
夕阳回首山犹好,更起松风一段清。
听隐士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听隐士琴》是唐代诗人黄裳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对音乐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描绘,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首先来看,诗中通过“听隐士琴”这一主题的选取,展现了作者对古代隐者生活的向往和理解。黄裳以“心手相忘到混成”开篇,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欲、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诗中通过“秋来独坐水边石,古往谁知弦上声”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孤独、寂静却又充满智慧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诗中的意象运用十分巧妙。如“急声如飞泉,泻泻秋云边”与“巧声如流莺,历历春风前”,这些生动的比喻,将琴声与自然的声响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音乐的魅力。此外,诗中通过对“心”、“手”、“意”、“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其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表达。
《听隐士琴》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语言的精炼与含蓄。整首诗歌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而是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接触及心灵深处。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真挚而深切。同时,诗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在品味之余,能够有所思考和启发。
《听隐士琴》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