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饮绿水,往往如具区。
尉氏得此景,赐民非自娱。
想成独乐戒,故能与民俱。
阮籍方外豪,徘徊顾梁都。
亦恐感嘉惠,岂特怀壮图。
逸兴果何类,茫茫谁与拘。
度量贮天汉,岂不容葭芦。
兴废未始定,陵谷俄已殊。
昔为凫鹥乡,今为狐鼠庐。
厚泽瘗膏壤,能复滋耕夫。
得利已足喜,怀古安用吁。
尉氏五题 其三 蓬池
介绍
《尉氏五题·蓬池》是宋代黄裳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通过对蓬池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的深刻感悟。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旷野饮绿水的景象,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下面将详细介绍《尉氏五题·蓬池》:
作者简介:黄裳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家,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反思。他的诗作常常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作品原文:旷野饮绿水,往往如具区。尉氏得此景,赐民非自娱。想成独乐戒,故能与民俱。阮籍方外豪,徘徊顾梁都。亦恐感嘉惠,岂特怀壮图。逸兴果何类,茫茫谁与拘。度量贮天汉,岂不容葭芦。兴废未始定,陵谷俄已殊。
主题思想:《尉氏五题·蓬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他认为,自然的美景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激发人们的思考与反省。文章中提到“想成独乐戒,故能与民俱”,表明作者主张个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应孤立于世,而应与民众共享,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
历史典故:《尉氏五题·蓬池》中还引用了多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如阮籍、范睢、韩公、孔子等,这些故事为诗增添了许多文化底蕴。例如,阮籍在诗中提到的“徘徊蓬池上,回首望大梁”反映出他对于古代文化遗址的怀念之情。这些历史典故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特色:黄裳的诗歌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著称,尤其是在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方面表现突出。在《尉氏五题·蓬池》中,通过对“绿水”与“大梁”(即古时的汴河)的描写,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虽然自然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黄裳的作品提醒人们,应当珍惜自然资源,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每个现代人的责任。
《尉氏五题·蓬池》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更是一篇蕴含着深刻思想和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