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五题 其四 啸台

脱身魏晋间,嗣宗南阮英。
长啸写逸兴,偶为台上行。
或带竹林醉,独驾无将迎。
风月乃所友,相投清与明。
微引踵中息,稍从唇齿鸣。
渐渐薄林杪,飘堕令人惊。
忧愤闻而平,贪浊闻而清。
苏门得孙子,答以鸾凤声。
不应乃深应,栖导良自诚。
当悟啸中旨,可传言外情。
台在声不传,万籁徒汝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裳的《尉氏五题 其四 啸台》是宋代文学家黄裳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魏晋风骨和竹林清高意境的怀念与向往。下面将具体分析这首诗:

  1. 诗人生平背景
  • 时代背景:黄裳生活在北宋时期(1044-1130),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文人墨客在诗酒中寻找灵感和寄托。
  • 个人经历:黄裳曾担任过翰林学士等职,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及第,官至端明殿学士,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与文学上的活动。
  1. 诗歌内容解析
  • 脱胎于魏晋风骨:诗中“脱身魏晋间”表达了诗人对魏晋时期文人风采的追忆和模仿,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黄裳通过诗歌表达出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敬仰之情。
  • 逸兴与清高:“嗣宗南阮英”中的“嗣宗”指的是东晋名士王衍,“南阮”则是指东晋时期的阮籍。这里黄裳借指魏晋间的风流人物,而“逸兴”和“清高”则是对当时文人精神风貌的赞赏。
  • 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台上的独步行走,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同时“风月乃所友,相投清与明”则表达了与自然景物的和谐共处,体现了一种与世无争的高洁情怀。
  1. 诗歌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魏晋风度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内心的感慨和追求。
  • 语言优美:用词精准,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 诗歌的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风貌:作为宋代文学作品之一,《尉氏五题 其四 啸台》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 传承文化传统:通过对魏晋文化的传承,黄裳的诗歌成为后人研究宋代文学和魏晋文化的重要资料。
  1. 社会影响与评价
  • 文学地位:《尉氏五题 其四 啸台》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被认为是宋诗的典型代表之一。
  • 读者反响: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经典之作,影响了无数读者和学者。

黄裳的《尉氏五题 其四 啸台》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魏晋时期文人的逸兴与风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继承。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