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琴轩

轩阁竞华丽,谁肯厌丝管。
豪华既交欢,盛丽亦同玩。
鸣弦虽侑觞,惟宜素纤按。
声色方争高,耳目及中乱。
古意始兴怀,曲终情已换。
黄子寻天真,开轩名以琴。
问琴意何在,答以琴为心。
我愿听以目,与子为知音。
无弦之琴声无声,世间此曲今何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题琴轩》是近现代诗人黄裳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与主题
  • 《留题琴轩》以轩阁之华丽、丝竹之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繁华喧闹的场景,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和纯真的向往。诗中“谁肯厌丝管”反映了世俗繁华中的一丝清高追求。
  • 通过对琴声的描述,作者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境界。在诗的结尾,“古意始兴怀,曲终情已换”,意味着音乐虽美,但终归会消逝,而真正的情感和意境却能在静默中持久。
  • 这首诗体现了黄裳对于传统文化中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诗歌创作中寻求传统与现代之间平衡的努力。
  1. 诗人生平与作品风格
  • 黄裳(1905—1985),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他的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描写见长,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的美好。
  • 在《留题琴轩》中,黄裳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还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
  1. 艺术特色与影响
  • 作为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留题琴轩》以其简练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哲学思考的场景。
  • 黄裳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理解。
  1. 社会文化意义
  •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黄裳的这首诗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留题琴轩》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现代人心灵的一种慰藉和指导。
  • 这首诗对当代的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学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鼓励他们在创作中融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留题琴轩》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和心灵之旅。它提醒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平静。黄裳通过这首古诗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解,这种追求跨越了时代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