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四首 其四

稍稍风头变,侵侵雨脚来。
峰峦忽成暗,云雾亦旋开。
谩易炎凉候,无矜狡狯才。
天高独鸟度,林合乱蝉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四首其四》是明朝文学家张萱创作的一组五言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背景:

  1. 诗歌原文
    丹山碧水且淹留,九曲无如此曲幽。
    树傍云窝争碍日,竹依风穴巧当楼。
    洞中甲子才闻晋,路口渔郎不姓刘。
    转忆仙源杳何许,桃花空落水空流。

  2. 诗歌内容解析

  • 第一句:“丹山碧水且淹留”,描述了一片美丽的山水景象,丹山和碧水相互映衬,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这一句通过色彩的对比,突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宁静。
  • 第二句:“九曲无如此曲幽”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独特山水环境的赞赏。这里的“九曲”可能指的是山谷或河流的曲折之处,而“幽”则表示这个地方的神秘和美丽。这句诗赞美了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之中。
  • 第三句:“树傍云窝争碍日”,描绘了树林旁边云雾缭绕的山峰,它们似乎在争夺阳光,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这里的“争碍日”形象地表现了云雾和树木之间的互动,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 第四句:“竹依风穴巧当楼”,描写了竹子依偎在有风的洞穴旁,巧妙地与楼相呼应。这里的“巧当楼”不仅表达了竹林与建筑的和谐,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中这种微妙关系的观察和欣赏。
  • 第五句:“转忆仙源杳何许”表达了诗人对某个仙境的怀念和向往。这里的“仙源”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而“杳何许”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仙境的遥远和神秘。
  • 第六句:“桃花空落水空流”,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桃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只能任由流水带走。这句诗通过桃花和流水的对比,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哀愁,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惋惜和感慨。
  1. 诗歌风格与特点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宁静而深远的美。
  • 语言优美:诗句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使得整个诗作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同时,诗句的结构紧凑,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寓意丰富:除了描绘自然景色外,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例如,“桃花空落水空流”这句诗就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这种寓意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生命的感慨,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挚情感。
  1. 历史背景与作者介绍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人墨客有更多的机会去游历名胜古迹,体验自然之美,并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因此,这首诗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支持。
  • 作者张萱:张萱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张萱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喜欢古典诗歌的朋友,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 阅读鉴赏技巧:学习如何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 写作手法与风格:研究古人的写作手法,了解他们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价值。

通过对《雨中四首其四》的详细解读,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和思想上也有深刻的体现。它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诗歌,更是一面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镜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