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凉虽在,秋中月遂孤。
未妨疏狡兔,端恐失遗珠。
屡起瞻云汉,还成候挈壶。
清羸祇益苦,庭树有栖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雨后凉虽在,秋中月遂孤。
未妨疏狡兔,端恐失遗珠。
屡起瞻云汉,还成候挈壶。
清羸祇益苦,庭树有栖乌。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八月,时作者任监察御史。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
凉风动万里之秋光,草木摇落霜露滋。
星汉耿耿河汉白,月轮沉沉河汉低。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沉的画面:在秋季的夜晚,凉风吹过万里大地,草木凋零,露水滋润。天空中的星星闪烁,银河清晰可见,但月亮却显得暗淡无光。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孤独和寂寞,他点燃了一盏孤灯,但灯光昏暗,无法驱散他的思绪。他卷起窗帘,仰望天空中的月亮,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