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公典选继昌黎,是我学人行卷时。
香火奉祠虽觖望,簿书栖邑尚淹期。
长年敢有飘零恨,末路欣逢陶冶私。
自度才能不堪举,直思求地勉寒饥。
送韩建宁赴召二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韩建宁赴召二首 其二》的文学价值
《送韩建宁赴召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韩建宁的描绘,展现了一位官员的仕途生涯和其对朝廷忠诚与期待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赵蕃在诗中表达了对韩建宁的敬仰和期待。“频向清时课郡功”描述了韩建宁勤勉工作、治理地方的成就。而“履声长忆未央宫”则映射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崇高志向。通过“只言治行称黄覇,果见朝廷徵弱翁”两句,作者强调了韩建宁在朝廷中的声望及被征召的可能性。
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忧虑。“简注岂惟陛下圣,讙谣还见庶民同。”这句话反映了赵蕃对韩建宁可能面临的政治风波的担忧,以及民众对于政治变动的不同声音。这种担忧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政治敏感度,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理解。
诗的结尾“孰云故国非乔木,赐第行看又植桐”,既是一种对韩建宁未来的美好祝愿,也是对宋朝盛世的期盼。它寄托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认识。
《送韩建宁赴召二首·其二》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刻的政治洞察力,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