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提刑赴召三首 其一

拥节西来岁未更,提封略已遍循行。
洞庭青草绝馀寇,沅水武溪俱力耕。
勿漫绣衣闲直指,正应天下急澄清。
治平已召吴公去,材秀何人是贾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吴提刑赴召三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赵蕃的作品。下面将详细地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赵蕃生活在宋代,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变革与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 吴提刑的背景:提到“吴提刑”,即指吴公,他可能是一位在地方治理或军事上有杰出表现的人物,因此被朝廷征召入京参与国家大政。
  • 诗歌的创作:此诗作于何时不详,但从诗中内容和用词来看,应是在吴公赴召之前或之后不久完成的。
  1. 作品原文
  • 诗句摘录:拥节西来岁未更,提封略已遍循行。洞庭青草绝馀寇,沅水武溪俱力耕。勿漫绣衣闲直指,正应天下急澄清。治平已召吴公去,材秀何人是贾生。
  • 注释解释:这首诗共分为四句,每句均为七言古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吴公的赞美与期望。其中“洞庭青草”等词语,暗示了作者对友人可能前往的地方(洞庭湖一带)的描述,以及对其治理下地区的关注。
  • 作品赏析:赵蕃的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吴公的政绩和其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写作技巧
  • 情景交融:诗中的“洞庭青草绝馀寇,沅水武溪俱力耕”通过具体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景象,同时也隐喻了地方的安定与繁荣。
  • 意象运用:如“洞庭青草”、“沅水武溪”等意象的使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读者对于场景的感受。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对友人即将赴任的祝福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情感真挚和深邃的思考。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描写政治人物赴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政治氛围。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这首诗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宋诗中的佳作之一,尤其是在表达政治抱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 文化意义
  • 治国理念的体现:诗中的“勿漫绣衣闲直指,正应天下急澄清”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的理想化追求,以及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 个人品质的象征:“材秀何人是贾生”这句则表达了对吴公高超才能和卓越品德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自己未来的政治理想和个人发展的期许。

《送吴提刑赴召三首 其一》不仅是赵蕃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宋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的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