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待制浦五首 其四

人物推河内,英灵禀太行。
先生虽隐晦,嗣子遂腾骧。
尧舜亲延接,夔龙日赞襄。
于门高未了,不惜更轩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待制浦五首 其四”是一首宋代诗人赵鼎臣所作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诗人背景:赵鼎臣,字德庄,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作品风格:赵鼎臣的诗歌以豪放、激昂著称,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其诗作多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人物推河内,英灵禀太行。
  • 诗句解析:“人物推河内”,“人物”指那些杰出的人物或英雄,而“推”则暗示了这些人物的重要性及其被推举出来的姿态。“英灵禀太行”,这里的“英灵”指的是具有崇高精神和伟大品质的灵魂或英才,“禀”表示承载或传递,“太行”则是指中国山西省的一条重要山脉,象征着坚定与力量。整句诗表达了对于杰出人物或英才的推崇和敬仰之情。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该诗主要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与担忧。通过对英雄的赞颂,诗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高度认可。
  • 艺术特色:赵鼎臣擅长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人物比作“河内”和“太行”,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深意。此外,诗中的“嗣子遂腾骧”等词句,展现了诗人对继承者的期望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宋代的作品,《挽李待制浦五首·其四》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风貌,也为后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教育意义:这首诗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描述和对国家未来的展望,传达了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对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挽李待制浦五首 其四》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它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和高远的艺术追求,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感受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