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吴宣徽 其一

平生负高节,至死寸心丹。
明主虽容进,孤臣岂易安。
神归嵩岳黑,人哭洛川寒。
不识平津面,临风亦涕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吴宣徽 其一》是郑獬的作品,表达了对吴宣徽的深切悼念和对其高尚节操的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郑獬(1039-1085):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个人对于政治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看法。其诗多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1. 诗词原文
  • 生平负高节,至死寸心丹。明主虽容进,孤臣岂易安。神归嵩岳黑,人哭洛川寒。不识平津面,临风亦涕汍。: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吴宣徽生前的崇高节操和死后的哀荣,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其高尚人格的敬仰。
  1.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通过对吴宣徽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其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赞扬。诗人认为,尽管在朝廷中受到重用,但吴宣徽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不为权势所动摇。
  • 艺术手法:整首诗歌语言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的使用,如“嵩岳黑”、“洛川寒”等,生动地表达了吴宣徽的英灵不灭以及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

《挽吴宣徽 其一》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因其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现实面貌,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学习这一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他们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态度与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