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参政挽诗 其一

天夺悲杨绾,人亡怆魏公。
终疑仁者寿,尚想直臣风。
听履馀荣在,牵裾旧事空。
惟应司隶姓,更使世知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唐参政挽诗 其一”是宋代刘攽所作。在探讨这一文学作品前,了解其作者刘攽及其作品背景是必要的。刘攽,作为宋代的文学家,他的生平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理解其文学作品具有关键意义。

《唐参政挽诗 其一》是刘攽对一位名叫杨绾的官员去世的悼念之作。杨绾在刘攽的作品中,以其清廉正直的形象被塑造,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需要相呼应。该诗反映了刘攽对于忠诚、廉洁以及正直的政治人格的推崇。在宋代这样一个重视文治的时代,刘攽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政治文化的一种反映和倡导。

刘攽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杨绾生前清廉形象的缅怀和对死后哀荣的感怀。诗中的“天夺悲杨绾”、“人亡怆魏公”等句子,不仅描绘了杨绾生前的清正形象,也表达了对其突然去世的悲痛之情。

刘攽在诗中还表现出对于仁者长寿及直臣风范的向往。他提到“终疑仁者寿”,反映出对理想人格的期望,同时也暗示了对于杨绾生前行为的赞赏和怀念。

诗中还提到了“听履馀荣在,牵裾旧事空”这样的句子,这不仅是对杨绾生前事迹的回忆,也体现了对过去正直行为的怀念与尊敬,以及对其政治生涯的反思和评价。

诗的最后一句“惟应司隶姓,更使世知忠”,表达了一种希望和愿望,那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挽诗能让世人更加了解并记住杨绾生前的正直和清廉,从而激励后人效仿。

《唐参政挽诗 其一》不仅是刘攽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宋代政治文化中重视廉洁和公正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文学作品的分析,人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