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岁涉重江,仲春安我居。
众物已熙熙,新花生绕庐。
解装慰羁旅,置此琴与书。
稍稍道吾真,幽襟得轩虚。
颇闻兰陵俗,尚有荀卿馀。
文章幸仰止,夙好今欲摅。
膏雨复应候,带经得耕锄。
歌成拟焱氏,赋就期相如。
出处方自尔,名声亦从渠。
无烦畏礨民,屑屑俎豆予。
初到毗陵
介绍
《初到毗陵》是宋代文学家刘敞的作品。
刘敞,字原父,一字原甫,号中山公,北宋时期的学者、经学家和散文家。《初到毗陵》是其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作者在初到兰陵(今属江西)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变化。下面将详细介绍《初到毗陵》,包括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评析以及写作背景:
原文:《初到毗陵》以“献岁涉重江,仲春安我居”开篇,描写了作者刚到达新居时的场景。随后通过描绘周围环境的变迁,如“众物已熙熙,新花生绕庐”,表达了对新环境的适应与喜爱。紧接着,“解装慰羁旅,置此琴与书”两句展现了作者为了排遣旅途劳顿而购置的文房四宝。最后,“稍稍道吾真,幽襟得轩虚”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内心的平和与自我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自然,体现了刘敞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译文及注释:《初到毗陵》的译文忠实于原文,保留了其意境与情感。对于不熟悉原文的读者来说,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及其深层含义。注释部分不仅涉及诗句本身,还包括了诗人的生平背景、历史背景等,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此外,还对诗中出现的典故、词汇等进行了注解,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作品赏析:《初到毗陵》是一篇抒情小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初抵异乡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个人心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内心平和的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外在环境的变化上,更深深植根于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从喧嚣到宁静,从困惑到豁达的情感历程,从而引发共鸣和思考。
评析:刘敞的《初到毗陵》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文人墨客在异乡生活中的心理变化。诗中的“稍解道真”,不仅是对自己身份转变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经历的一种总结。这种从迷茫到清晰的转变,对于任何一位经历过迁徙或变化的读者来说,都有着强烈的共鸣和启示意义。因此,《初到毗陵》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小诗,更是一篇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
写作背景:《初到毗陵》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多变,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敞的这首作品反映了他个人的境遇和心境。诗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与接纳,不仅体现了刘敞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宋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及其文化特征。
《初到毗陵》是刘敞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方式,展现了他在异乡生活初期的心理变化和精神面貌。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刘敞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北宋时期文人生活状态的窗口。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初到毗陵》都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