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不及 其一

青门祖帐曙烟微,片席乘流鸟共飞。
曲岸马嘶风袅袅,短亭人散柳依依。
灞陵目断犹回望,楚水魂销为送归。
祇自河梁传怨曲,洛尘千古化征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轼的《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 其一》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宋代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 送客不及:“送客客已去,寻花花未开。未能城里去,且复水边来。”
  • 父老借问:“父老借问我,使君安在哉。今年好雨雪,会见麦千堆。”
  1. 作者简介
  •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铁冠道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其诗、词、文皆为后世所称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1. 作品赏析
  • 意境深远:此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无法继续前行,只得返回水边的情景。通过描绘寻花未果和雨雪即将来临的画面,展现了送别之时的不舍与惆怅。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1. 创作背景
  • 送别场景:此诗应是苏轼在送别友人之后,回到水边时的即兴所感。可能是在一次外出访友途中,因友人离去而感到遗憾,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 社会背景:宋代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诗歌作为表现个人情感和志趣的重要载体,苏轼的诗歌创作在当时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此诗可能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1. 文化价值
  • 艺术风格:苏轼的诗作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著称。此诗体现了苏轼诗词中的自然描写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特点。
  • 历史意义:苏轼的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过解读苏轼的诗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风貌及其历史变迁。

《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也是苏轼文学才华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赏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还能深入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