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杂咏 其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当时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正值其政治生涯中的一段低谷期,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信息:
-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于郑州新郑黄家渠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因此被后人称为“白香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清新之作,也有揭露社会弊端的深刻作品,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 创作背景:
- 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此时,他的仕途遭遇挫折,虽然担任了地方行政长官,但因种种原因,并未能施展才华,反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白居易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文学的追求。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多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希望。
- 诗文原文:
- 尧鹤犹能语岁寒,
- 九华新殿聚衣冠。
- 灵光五畤开三辅,
- 雪色平阳接上兰。
- 已见扫门除内史,
- 几闻襆被出郎官。
- 天关荡荡天衢阔,
- 细马高车著意看。
- 诗文赏析:
- 意境深远:此诗描绘的是一幅寒冷季节中的景象,以自然界中的生物和景物作为比喻,寓意着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通过这些自然景象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 象征手法:诗中“尧鹤”象征高洁的人格,“九华新殿”则暗示了新的开始和变化。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变革的渴望。
- 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富有音乐美。此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境遇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 文化价值: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中,白居易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展示了个人情感的丰富性和细腻性。
《岁寒杂咏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以及优美的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