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铙歌鼓吹曲 其七

母思悲,母于归。
母闻帝语,妾归无所。
妾生并土,蜀野芒芒,奄失其疆。
初帝谓母,子昶来,小者侯,大者王。
有痍其肌,载粟于创。
毕有下土,方归母于乡。
天不女夺,朕言不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宋铙歌鼓吹曲 其七》为宋代诗人谢翱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表达对故乡和亲人深切思念的抒情之作,同时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时代的印记。下面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这首诗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期:谢翱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宋金对峙,战火连绵不断,国家分裂为南北两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个人的命运也显得格外脆弱,而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则成了诗人心中无法释怀的主题。
  • 文学地位:《宋铙歌鼓吹曲 其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不仅是一首表达战争悲壮、抒发家国情怀的文学作品,还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音乐艺术的贡献。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音乐文化的一斑,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1. 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诗歌以“母思悲,母于归”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母亲回归故土的渴望与不舍。紧接着,描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母闻帝语,妾归无所。妾生并土,蜀野芒芒,奄失其疆。”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艺术特色:该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语言简练而情感丰富,能够深刻地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其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如“蜀野芒芒,奄失其疆”,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得诗歌结构严谨,韵律优美。
  1. 文化意义
  • 历史反映:通过《宋铙歌鼓吹曲 其七》,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疾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战争的态度和思考,即在战乱中寻求和平与安定。
  • 民族情感:诗歌中所传达的家国情愫,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感纽带。《宋铙歌鼓吹曲 其七》中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展现了人们在异乡漂泊时对家的深深牵挂,这种情感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连接古今中外人们心灵的纽带。

谢翱的《宋铙歌鼓吹曲 其七》不仅是一部展现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记录历史、反映时代、体现民族情感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