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鸣水洞循源至山上

崇山蓄灵泉,万古去不息。
潴为百斛深,散入千渠溢。
其东汇民田,又北寻山腋。
断崖如破瓜,飞瀑中荡激。
大声或雷霆,细者亦竽瑟。
末流垂半山,十里见沸白。
得非拖天绅,常恐浮地脉。
吕梁丈人老,尚与汨偕出。
我欲踏惊湍,下穷龈腭石。
惜哉意徒然,属此岁凛慄。
安得汝南周,断取白蛟脊。
归之龙泉峰,山门夜喧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入鸣水洞循源至山上》是诗人韩驹所作的一首诗,创作于宋代。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主题,描绘了崇山峻岭中灵泉涌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丽。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崇山蓄灵泉,万古去不息。
    潴为百斛深,散入千渠溢。
    其东汇民田,又北寻山腋。
    断崖如破瓜,飞瀑中荡激。
    大声或雷霆,细者亦竽瑟。
    末流垂半山,十里见沸白。
    得非拖天绅,常恐浮地脉。
    吕梁丈人老,尚与汨偕出。
    我欲蹋惊湍,下穷龈腭石。
    惜哉意徒然,属此岁凛慄。
    安得汝南周,断取(王本作彼)白蛟脊。
    归之龙泉峰,山门夜喧席。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写:诗中的“崇山蓄灵泉”和“断崖如破瓜”,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的壮丽和瀑布的壮观。诗人通过对水流声音的细腻描写,传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 情感表达:“我欲蹋惊湍,下穷龈腭石”表达了诗人想要探索未知、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惜哉意徒然”则反映出诗人在面对大自然时,感到无力回天的感慨和无奈。
  • 历史背景:韩驹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 艺术手法
  • 比喻和象征: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如“拖天绅”形容水的流动如同天上的云,“与汨偕出”则象征着山的坚韧不拔。这些比喻使得诗歌的形象更加丰富,富有诗意。
  • 节奏感:诗句的韵脚安排和节奏感的处理,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充满韵律美。例如,“潴为百斛深,散入千渠溢。”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1. 主题思想
  •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景,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诗人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互动,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人生的感悟:通过对山水的观察和思考,诗人可能从中得到了生活的启示和感悟。例如,通过“大声或雷霆,细者亦竽瑟”的描写,诗人可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经历,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文学价值
  • 语言风格:“崇山蓄灵泉,万古去不息。”等诗句,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展现了韩驹精湛的诗歌技巧。同时,这些句子还体现了宋诗注重自然、简洁的风格特点。
  • 意境深远:《入鸣水洞循源至山上》的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这种意境的表达,使得诗歌不仅是视觉的艺术享受,更是心灵上的震撼和启迪。

韩驹的《入鸣水洞循源至山上》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