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苦热

舟行何太热,岸上莽尘沙。
闪闪浪频过,昏昏日又斜。
年衰愁作客,秋近苦思家。
蝗旱三千里,江淮儿女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苦热》是宋代诗人严羽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旅途艰辛的感受,更透露出其深刻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下面将围绕该诗展开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舟中苦热》的原文:“舟行何太热,岸上莽尘沙。闪闪浪频过,昏昏日又斜。年衰愁作客,秋近苦思家。蝗旱三千里,江淮儿女嗟。”
  • 译文解析:首句“舟行何太热”直接点明了舟中的炎热情况。接下来,“岸上莽尘沙”描写了舟行途中所见的陆地景象,而“闪闪浪频过,昏昏日又斜”则形象地描绘了船在水中行进时水面闪烁不定的景象以及夕阳西下的情景,给人以时间流逝的紧迫感和旅途的疲惫感。最后两句,“年衰愁作客,秋近苦思家”,表达了诗人因岁月流逝而产生的孤独与乡愁,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1. 诗歌鉴赏
  • 主题表达:《舟中苦热》以旅途为背景,通过描述旅途中的炎热、荒漠、动荡等自然现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中“年衰愁作客”、“秋近苦思家”等句子,深刻揭示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无常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 艺术手法:严羽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例如,“闪闪浪频过”与“昏昏日又斜”形成了时间的流逝感;“岸上莽尘沙”与“舟行何太热”之间,通过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来突出旅途的艰难。此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字(如“闪”、“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
  • 文化意蕴: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旅行经历的描述,它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批判。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严羽通过这首诗表达出了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同时,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诗人也隐喻了社会的混乱与个人的无力感。
  1. 作者介绍
  • 严羽简介: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严羽终生未仕,游于江楚吴越间,主要活动在理宗时期。严羽论诗主妙悟,师法盛唐,批评江西派及晚唐体,为南宋诗论大家,著有《沧浪诗话》《沧浪集》,存词二首。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尤其是对宋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 诗风特点:严羽的诗歌风格清丽脱俗,强调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在《舟中苦热》中,严羽不仅表达了对旅途艰难的感慨,还透露出对人生、历史乃至社会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来抒发情感,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更深层的意义。

《舟中苦热》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情感与思想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能够领略到严羽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理解宋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