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陵云寺

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
千航万舸𣍿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
足踏重涛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
予昔过此下荆渚,班班满面生苍苔。
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
萦回一径上崄绝,却立下视惊心骸。
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
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
琢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
世人至今不敢嫚,坐上蜕骨冷不埋。
余今劫劫何所往,愧尔前人空自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陵云寺》是宋代诗人苏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期蜀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其文笔雄健,议论明畅,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他与欧阳修、王安石并称“欧苏”。
  2. 作品概述:《游陵云寺》以长江触山的壮阔景象为引子,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自然画卷。首联“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描绘了山崩江流的壮观,生动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力量与威严。颈联“千航万舸𣍿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则将观者置于繁忙的船只之中,抬头仰望那巍峨的山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与留恋。此诗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景象,表达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变迁,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敬仰之情。
  3. 艺术特色:《游陵云寺》的语言简练而充满力度,形象鲜明且富有动感。通过对长江和山峦的描绘,以及舟行水上的动态,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而又细腻入微的艺术效果。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长江触山山欲摧”中的“山欲摧”暗喻自然的伟力,“古佛咒水山之隈”中的“古佛咒”则是对佛法的隐喻,增添了诗作的深度和哲理性。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苏洵严谨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是宋代诗歌中的佳作。

《游陵云寺》不仅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存在,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背景及其思想情感,同时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