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宿南山蟠龙寺

谷中夜行不见月,上下不辨山与谷。
前呼后应行相从,山头谁家有遗烛。
跫跫深径马蹄响,落落稀星著疏木。
行投野寺僧已眠,叩门无人狗出缩。
号呼从者久嗔骂,老僧下床揉两目。
问知官吏冒夜来,扫床延客卧华屋。
釜中无羹甑实尽,愧客满盎惟脱粟。
客来已远睡忘觉,僧起开堂劝晨粥。
自嗟奔走闵僧闲,偶然来过何年复。
留诗满壁待重游,但恐尘埃难再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子瞻宿南山蟠龙寺》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品原文
  • 首联:“谷中夜行不见月,上下不辨山与谷。” 描述了夜晚山谷中的行走状态,既没有月光也看不清山路,营造出一种幽暗而迷茫的氛围。
  • 颔联:“前呼后应行相従,山头谁家有遗烛。” 描绘了人们在夜色中相互呼唤前行的场景,以及山头上是否有人家留有未熄的蜡烛,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 颈联:“跫跫深径马蹄响,落落稀星著疏木。” 通过马蹄声和稀疏的星光,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寂静而深远的感受,体现了诗人对于夜晚的敏感和细腻的观察。
  • 尾联:“行投野寺僧已眠,叩门无人狗出缩。” 转入描述向一座荒寺走去,却发现僧人已经熟睡,连看门的狗也没有醒来的迹象,传达了一种孤独与寂寥的情绪。
  1. 主题思想
  • 诗的主题在于表现作者在深夜行走时对自然美和人情的感悟。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
  • 诗歌中的“遗烛”一词,不仅指代了实际存在的事物,也隐喻了人们内心的希望与期待,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遗烛”、“马蹄响”、“稀星”等,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诗歌构建的意境中。
  • 修辞技巧:诗歌中大量使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如“马蹄响”,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是苏轼的弟弟。两人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兄弟关系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苏辙与苏轼一同参与科举考试并同登进士科,其文才亦受到当时文人的称赞。
  • 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地位相对尊崇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和文人的个人情感与思考。

苏辙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描写性诗歌,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主题。通过对其艺术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首诗的魅力所在。无论是从文学技巧还是从哲学思考的角度,这首诗都值得细细品读与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