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调水符

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
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谁谩。
渴饮吾井泉,饥食甑中饭。
何用费卒徒,取水负瓢罐。
置符未免欺,反覆虑多变。
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子瞻调水符》是宋代苏辙所作的一首诗,用以感叹人生遭遇多舛,但应该保持自己的品行,洁身自好。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深受父亲苏轼的器重。苏辙与苏轼同登进士科,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其一生可谓坎坷多变。他在政治和文学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尤以诗歌见长,其作品多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 诗歌原文
    渴饮吾井泉,饥食甑中饭。何用费卒徒,取水负瓢罐。置符未免欺,反覆虑多变。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

  2.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和子瞻调水符》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哲学思想。诗中的“渴饮吾井泉,饥食甑中饭”展示了简朴的生活态度,强调了物质条件的满足并非生活的全部。
  • 哲理性思考: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琐事的叙述,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何用费卒徒,取水负瓢罐”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同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
  •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苏辙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朴素的表达,使得诗歌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这种风格使得《和子瞻调水符》不仅是一篇反映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首具有哲理性的散文诗。
  1. 创作背景
  • 苏轼兄弟的政治生涯经历了多次起伏,这对他们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辙作为兄长的弟弟,其作品中自然融入了对兄长的敬仰和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与苏辙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至河南,后又被召回京师,再被外放。这些波折的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
  1. 文化意义
  • 《和子瞻调水符》不仅是苏辙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典型体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 这首诗还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在那个时代,文人阶层普遍崇尚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理想的生活状态。
  • 从文化角度看,《和子瞻调水符》也展现了宋代诗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与其他宋代诗词相比,这首作品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情小景,展现了宋代诗词的另一面。
  1. 历史评价
  • 《和子瞻调水符》在宋代就受到了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它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被传诵,更因其蕴含的人生哲理而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讨论的对象。
  • 在元代,这首诗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元代的文人在阅读宋代诗词时,往往会特别关注其中的哲理性和艺术性,因此《和子瞻调水符》等作品受到了更多关注。
  • 在明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许多文人开始重视诗歌的创作和鉴赏,这使得《和子瞻调水符》等经典作品继续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1. 现代应用
  •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和子瞻调水符》中汲取灵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生活的本质,这首诗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在文学创作领域,这首诗可以作为借鉴和学习的对象。现代作家可以从中获取灵感,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使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
  • 在教育领域,这首诗也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和子瞻调水符》不仅是苏辙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典型体现。它在艺术表现、哲理思考和文化传承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深入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