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凌虚台

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
我一尔则二,视此台上山。
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
无乃我自蔽,谁谓山则悭。
远望不见趾,近视不得鬟。
山实未始变,任子自择删。
北风吹南崖,山上秋叶斑。
道远又寒苦,皴裂辞难攀。
晴空卷朝云,照夜霜月弯。
强尔登此台,免尔超阓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子瞻凌虚台》是宋代诗人苏辙所作,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介绍:

  1. 作者简介
  •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是苏轼之弟,与兄长并称“二苏”。在文学上,他继承并发扬了苏轼开创的散文创作传统,尤其擅长政论和史论,其文辞典雅流畅,议论精辟犀利,深受后世尊崇。
  1. 诗歌原文
    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我一尔则二,视此台上山。
    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无乃我自蔽,谁谓山则悭。
    远望不见趾,近视不得鬟。山实未始变,任子自择删。
    北风吹南崖,山上秋叶斑。

  2. 诗歌鉴赏

  • 意象丰富:《次韵子瞻凌虚台》中的意象丰富多彩,既有高山峻岭的形象描绘,也有秋叶斑斑的自然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高度敏感和热爱。
  • 哲理深刻: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山实未始变,任子自择删”,表达了诗人对世界变化的观察和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 艺术手法: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 写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苏辙晚年归居颍州时,此时他已经远离了官场的纷争,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凌虚台的山水景色,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索。
  1. 文化价值
  • 作为宋代诗词的一部分,《次韵子瞻凌虚台》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次韵子瞻凌虚台》是苏辙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对于喜爱古诗词的朋友来说,这首诗不仅是欣赏的对象,也是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