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行肇上人

旧隐湖西寺,青青千万峰。
来书度深雪,归梦断疏钟。
开口与时避,论心似我慵。
流年共衰鬓,昨夜又闻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行肇上人》是宋代诗人释文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成就,而且在文化和历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对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探讨:

  1. 作品原文
  • 诗禅同所尚,邂逅在长安:表达了作者与禅宗思想相契合,并在长安(古时长安指今西安)这样的繁华之地相遇的情境。
  • 为客闲相似,趋时懒一般:反映了作者作为一个游子,感到生活中的闲暇与世俗纷扰格格不入,对于追逐名利的厌倦情绪。
  • 分题秋阁迥,对坐夜堂寒: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秋夜中分别坐在高阁与冷清的夜堂之中,通过诗句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 未遂归山计,流年鬓已干:透露出作者未能实现归隐山林的愿望,而岁月匆匆,白发已开始爬上双鬓的悲凉感怀。
  1. 作品鉴赏
  • 语言简练:《寄行肇上人》的语言简洁明快,每一联都围绕着“遇”和“离”“闲”和“忙”“远”和“近”展开,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如“秋阁”、“夜堂”等,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学价值,还加深了读者对作者情感的共鸣。
  • 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 哲理深远:诗中虽未直接提及禅宗哲学,但从整体上看,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世事有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1. 作品影响
  • 历代评价:《寄行肇上人》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其优美的文字被广泛传颂,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 文化传播:该诗不仅在当地流传甚广,更是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传播到海外,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1. 创作背景
  • 时间与地点:释文兆生活在宋代,而《寄行肇上人》的创作地点则具体指向长安,即现在的西安。这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提供了历史背景。
  • 作者生平:尽管关于作者释文兆的具体生平记载不多,但从诗中透露出的禅意和对生活的态度来看,他可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禅宗的理解和认同。
  1. 文化意义
  • 宗教哲学融合:诗中既有禅宗的思想体现,也有文人对生活哲学的思考,体现了佛教文化与儒家、道家思想的交融。
  • 时代精神表达:通过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1. 现代应用
  • 教育价值:作为古代诗词,《寄行肇上人》在现代教育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工具和教材。
  • 文化艺术欣赏:其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内涵吸引着广大读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1. 相关研究
  • 文学史地位:学者们普遍认为《寄行肇上人》在宋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宋代文人心态和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 比较分析:通过对《寄行肇上人》与其他同期或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寄行肇上人》不仅是宋代文人释文兆的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内涵,成为了后世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