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保暹
诗句:默默疏林下,独知秋气浓。 译文:在静静的树林下,我独自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半生都在漂泊中,昨夜更加听到了蟋蟀的鸣叫。由于长时间的吟诗,人变得有些癖好;年纪渐长,人也变得更加懒惰。终于期待有一天能脱下官服,到江上去看那众多的山峰。 注释: - 《秋居言怀》: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诗人内心情感的七言律诗。 - 默默:静静地,默默地。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浓:浓烈,浓厚。 - 半生
早秋闲寄宇昭 窗虚枕簟明,微觉早凉生。 深院无人语,长松滴雨声。 诗来禅外得,愁入静中平。 远念西林下,相思合慰情。 注释: 1. 早秋闲寄宇昭:指秋天的早上,在闲暇的时候寄给朋友(宇昭)。 2. 窗虚枕簟明:窗户空无一人,枕头和竹席都明亮如新。 3. 微觉早凉生:微微感觉到早晨的凉意。 4. 深院无人语:深院里没有其他人说话的声音。 5. 长松滴雨声:长着松树的地方,雨水滴滴落下的声音。 6.
【注释】巴水:泛指长江。寒声:江水流动发出的声音。和愁宿:因离别而悲伤,夜不能寐。猿鸣:猿猴啼叫。断肠:极度悲痛。 【赏析】《巴江秋夕》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天巴江边的景象以及游子在江边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苦、思乡之情的深切感受。 “巴水寒声去渺茫,半空云树落秋光。”首句写江水之寒,声音远去,与天相接,仿佛看不到尽头
书派河徐希秀才别业 渺渺渡头路,客心难解携。 半空山远近,寒日水东西。 漾浦渔罾小,飞沙雁阵低。 霜风起深夜,只是欠猿啼。 译文: 在书派的河水中,徐希秀才的别业映入眼帘。 渺渺的渡口,道路漫长而难以解开行囊。 远处山峰半隐半现,太阳在水面上反射出光影。 波光粼粼的河水向东流去,西岸的渔船点缀其中。 飞沙满天如烟似雾,雁群低飞掠过河岸。 夜深霜冷,只有猿猴在林间鸣叫。 注释: 1. 书派河
【注释】 忆松江:怀念松江(今江苏苏州)的景色。长洲,指松江一带,即今江苏省吴江县。泛渺漫:泛舟。沈青空阔鸟飞难:水色如深青色,广阔无际。“沈”是沉静的意思,暗喻水深。“空阔”是空间广阔,鸟在天空飞翔,而水面宽阔无边,所以难以飞过。别浦:指松江的另一条支流,因水道分叉而称。依依:形容树木枝叶茂盛的样子。垂竿:钓鱼。僧楼:指寺院附近的高楼,也用来代指寺院。看:眺望。 【赏析】
【注】《涉公堂》:在钱塘,唐李涉曾居之。 孤舟、孤云:指诗人的孤独处境。 深居自不群:隐居于杭州西湖的孤山,自然与众不同。 高卧:指隐者高卧(即安卧)。 容一榻:指容得下一张床。 青山西岸:指钱塘江的西岸。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隐居钱塘西湖孤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山水田园诗。首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湖上独居的孤鹤、孤云和诗人的孤舟图,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境;二句写情
这首诗是杜甫的《登芜城》。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无处堪高望,城边上古台。 - 译文:"在这座没有高处的地方,我只能望着城边那座古老的高台。" 注释:"无路可走"(堪),"城边"(城边上),"古台"(古台) 赏析:首句表达了诗人无法找到更高位置来远眺的情景,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 2. 穷秋人独立,落日雁空回。 - 译文:"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立,看着落日中归巢的大雁。" 注释
【注释】 寄行肇上人:写给在湖边的寺庙里居住的僧人。寄:托付、寄送;行肇上人:僧人名,姓不详,字不详。 旧隐湖西寺:指僧人曾隐居于湖边西边的寺庙。旧隐:过去隐居;湖西寺:位于湖之西侧的寺庙。 青青千万峰:指湖水周围连绵不断的山峰。青青:青绿色,形容山色苍翠。 来书:来信。度深雪:渡过厚厚的积雪。 归梦断疏钟:归来后梦见寺院中传来悠长的钟声。归梦:归来后的梦;断:中断,消失。 开口与时避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闲身无所滞,独去背春城。 - 关键词:闲身、无所滞 - 注释:诗人形容自己身体闲适,没有什么事情需要牵挂,决定独自前往洛阳这座充满春意的城市。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即将离开家乡的轻松愉快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洛阳这座城市的美好期待。 2. 望越乡心断,迎嵩隐思生。 - 关键词:越乡、心断 - 注释:诗人远望着故乡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思念之情
注释:送你从天柱峰下山,回去的时候请在天柱峰前。你高扬名声如同放下心,林下的古灯和一声磬,猿猴啼叫断送白云深。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友人归家,但友人并未离开京城,而是去了天柱峰前的“天柱寺”。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表现了朋友的志向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