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其十七 柴头

千年枯木老纵横,鬼怕神疑夜叉灯。
不是道人谁敢动,如斯应不是众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其十七 柴头》是宋代佛教僧侣释印肃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其十七 柴头》出自宋代,作者释印肃。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均不详,但其内容涉及的是古代佛教修行者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体验。
  2. 诗歌主题:诗中描绘了一个千年枯木横竖交错的场景,夜晚时分连鬼神都感到畏惧,因为有夜叉灯照耀其中。这象征着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力量,不是普通人能够轻易触及的。
  3.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此诗采用了象征手法,将枯木、夜叉灯等元素融入诗意之中,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深邃境界。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刻哲理。
  4. 文化意义: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其十七 柴头》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反映了古代佛教修行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这种文化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其十七 柴头》不仅是一首描绘神秘古老景象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入探索古代佛教文化的机会。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解读,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情,还能深入理解古代宗教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