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十六首 其十八

生死既不可求,根尘万病俱休。
从此俱空独露,蟾轮一片清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二十六首 其十八》是宋代诗人释心月所作的杂言诗。释心月,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深刻感悟和超脱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
    才伸劫火光中问,便解随他去复回。
    回到悔来坡下路,乱山依旧碧崔嵬。

  2. 诗歌赏析

  • 意象与象征:在这首诗中,“劫火”象征着世间的纷扰和变化,而诗人以“问”的形式表达出对无常的质疑和思考。随后,“随他去”,则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哲学观。这种思想体现了释家对于生死、得失的超然态度。
  • 情感与哲思:诗中的情感深沉而内敛,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深层理解。从“回到悔来坡下路”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过去的经历持有一种回顾和反思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最终导向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心态。
  • 艺术风格:此诗的艺术风格清新隽永,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深邃的自然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1. 文学影响
  • 历史地位:释心月作为宋代的重要诗人之一,其作品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后世评价:释心月的《颂古二十七首》等作品被视为禅诗的典范之作,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广泛传颂。

《颂古二十六首 其十八》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描绘人生哲理的画卷,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世界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