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七首 其三

忽看龙舟压浪飞,鼓声催促笛声悲。
锦标到手还轻放,转得头来事已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十七首 其三》是一首由释师观所创作的宋代诗作。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背景、文学特征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品信息
  • 作者及生平:释师观,南宋时期的禅宗高僧,曾历住平江府蠡口圣因禅院等地,后成为南岳下十七世的大洪證禅师法嗣。他的活动时期为宁宗嘉泰元年(1214年),在佛教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 诗歌内容:《颂古十七首 其三》原文为”赤体露堂堂。风光都买尽,当处是家乡”,描述了一幅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相互融合的画面。诗中的“风光都买尽,当处是家乡”意味着诗人虽然身处异地,但内心的故乡情怀却无处不在。
  1. 诗歌背景
  • 禅宗影响:释师观是禅宗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强调心性本净,一切法从心生。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修行体验,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 文学价值:此诗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释师观深厚的文学造诣。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悟和哲理思考。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入挖掘上。诗人通过对比“风光都买尽”与“当处是家乡”,表达了无论身在何处,内心深处始终怀有一份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禅宗中“一念不生,何处雷,无处雪,金刚宝剑当头截”的思想境界。
  • 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更是一篇哲学性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心灵的归宿等问题,展现了佛教哲学的深邃与广博。
  1. 后世影响
  • 传承影响:释师观的诗作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成为后来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 文化交流:释师观的诗作还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在日本,夏目漱石等文人学者受到了释师观诗作的启发,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传播,推动了中日两国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1. 其他著作
  • 其他作品:除了《颂古十七首 其三》,释师观还有其他著名的作品。例如,他的《西游日记》三卷、《楞伽漫录》十九卷等,都是研究禅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 门徒成就:释师观的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杰出的文学家,如间宫英宗、宝岳慈兴、太田常正等。这些门徒不仅继承了师父的学问,还将禅宗的精髓融入文学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流派。

《颂古十七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诗篇,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自然与心灵,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世界。它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释师观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独到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对于文学研究者、禅宗信徒还是广大读者,这首小诗都值得细细品读和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