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无雨

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
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
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
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日无雨》是宋代著名诗人释契嵩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切感慨。诗中不仅描绘了夏日的干旱景象,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循环和人类命运之间的深刻思考。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开篇便设定了一种期待与失望交织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雨水的渴望。接着,“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进一步展示了夏季高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原本清澈深邃的溪流变得干涸浅显。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夏日的炎热和干旱,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自然界的脆弱和不可预测。

诗中的“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则具体描绘了因缺乏雨水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泉水干涸,连井口都难以触及;土地过热,庄稼枯萎,农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区生态的描述,更是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隐喻。在这里,自然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无法理解的困惑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敬畏。水鸟的啼叫声在缺水的情境下成为了一种象征,暗示了即使在困境中,生命依然顽强,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性,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释契嵩是一位具有深厚佛教背景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宗教色彩,而《夏日无雨》也不例外。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生命的哀怜和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在这首诗中,“无以问天意”可能暗含了佛教的超然物外,以及对宇宙自然法则的尊重。

《夏日无雨》不仅是一首描述自然现象的诗歌,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之间微妙的关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面对自然的挑战时保持谦逊与敬畏之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