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寄友生

湖上无烟昼,人间寒食时。
阴晴春易变,花月候难齐。
未畏青蛙乱,先愁紫蕨衰。
云山向渐热,相访勿应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季春寄友生》是宋代诗人释契嵩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索这首诗的多方面内容,包括其作者背景、诗歌原文、艺术特色以及文化价值和影响:

  1. 作者简介
  • 释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谭津(今广西藤县)人,俗姓李,是与欧阳修等同时期的重要文人。
  • 释契嵩七岁出家,十九游历四方,下江湘、陟衡庐、游吴中至钱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 诗歌原文
  • “湖上无烟昼,人间寒食时。”描述了春天湖面上的宁静与人们祭扫祖先的习俗;“阴晴春易变,花月候难齐。”表达了春天多变天气对赏花的影响。
  • “未畏青蛙乱,先愁紫蕨衰。”反映了对自然界变化的关注,尤其是对青蛙和蕨类植物的担忧;“云山向渐热,相访勿应迟。”则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自然变迁的期待。
  1. 艺术特色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紫蕨”既指自然界中的植物,也暗指文人的志趣;“云山向渐热,相访勿应迟”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
  • 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哲理和情感,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特色。
  1. 文化价值
  • 《季春寄友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也反映了宋代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1. 影响
  • 《季春寄友生》作为释契嵩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在研究宋代诗词时都会引用这首诗作为参考。

通过深入了解《季春寄友生》,不仅可以欣赏到释契嵩卓越的文学才能,也能从中体会到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