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三绝 其三

去年聊驻江头寺,今寄林僧岩下扃。
莫谓此身无定迹,人生都类一浮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遣兴三首·其三》是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文学家、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显赫,曾祖杜审言为初唐名臣。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动荡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人民的苦难,被称为“诗史”。
  • 时代背景:《遣兴三首·其三》创作于唐代,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背景下。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对丰收景象的描述,隐喻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民生活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1. 诗歌原文
    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
    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
    劝汝衡门士,忽悲尚枯槁。
    时来展材力,先后无丑好。
    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芳草。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绘:杜甫在诗中描绘了丰收的景象,以秋雨和禾黍成熟为例,表达了他对丰收时节的赞美和对辛勤劳作农民的敬意。这种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观察力,也反映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
  • 社会现实反映:通过“劝汝衡门士,忽悲尚枯槁”一句,杜甫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底层人士困境的关注。他借古喻今,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体命运的无奈。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使得《遣兴三首·其三》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 个人感慨融入:诗中“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芳草”一句,通过讲述一个传说故事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场的超脱。这种个人情感的投射,使得全诗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描写,更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感慨和理想追求。
  • 艺术特色:杜甫以其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在《遣兴三首·其三》中,他通过平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这种风格不仅让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力量。

《遣兴三首·其三》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它通过自然景观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造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也能够深入领会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