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白玉京,去去何缥缈。
琼楼二十层,玲珑汍云表。
银湟月为波,万顷即池沼。
秋来宫殿光,逗落人间晓。
空际时澄明,烟暇眇青鸟。
可见不可到,所思空杳杳。
感遇九首 其二
介绍
《感遇九首·其二》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该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强烈愤懑,语言平实自然,情感深沉而不失温雅。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曲江居士,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李白、杜甫、王维并称为“四大文人”。他曾任中书舍人等职,因直言劝谏而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以诗歌见长,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及个人遭遇的感慨。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尤其擅长五言古诗,被誉为“唐初四杰”之一。
《感遇九首·其二》是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深沉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的内心世界。诗的开头两句“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通过江南地区特产的丹桔来喻指诗人自己的品质和志向。丹桔耐寒不凋,象征着诗人坚贞不屈的性格和崇高的品质。
诗的中间部分“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环境变化的超然态度和内心的坚持。这里的“岁寒”来源于孔子的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以比喻人的节操高洁,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本色。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江南地区的温暖气候与自己内心的坚韧不拔,展现了诗人对自己品格的高度自信以及对外界环境的超然态度。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现实的困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诗人本可以将美好的事物献给尊贵的宾客,但现实中的种种阻碍使得这种美好无法实现。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命运无常和个人努力受限的无奈。
最后一句“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则是对整个人生哲学的深刻领悟。诗人认为人的一生遭遇各不相同,而这些境遇又往往难以捉摸。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因果循环的认识,同时也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力感和对社会现象的不满。
《感遇九首·其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张九龄以丹桔自喻,通过其坚韧不拔、清高独立的品质,传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尊严与价值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是对唐代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诗人通过个人遭遇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动荡不安。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与分析,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张九龄的艺术成就,还能深入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