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九首 其八

松柏地之灵,草莽亦同茂。
愿得区域中,人心复纯素。
苍梧会稽阴,罔复有陵墓。
六合无知音,青山有归路。
人生惜朱颜,贤照长相顾。
昨夜露华台,谁不怨秋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遇九首 其八》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唐朝官员,文学家,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荆州(今属湖北),后官至中书令。他的诗歌以其清新脱俗、含蓄典雅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整首诗通过描写主人公面对自然景象时的心境和感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无奈。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青鸟跂不至”,意谓希望渺茫,无法实现;而“朱鳖谁云浮”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生的无常。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张九龄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也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初唐时期的文人,张九龄在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他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问题,如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这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张九龄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张九龄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感遇九首》不仅是张九龄个人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受到这些作品的启发,从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学创作。

《感遇九首 其八》不仅是张九龄个人的杰作,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高远的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