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六首 其三

面前一道如弦直,当门不用栽荆棘。
陕府铁牛,昨夜失却尾巴;
嘉州大像,不是白拈贼。
赵州南,石桥北。
黄河九曲吞昆崙,大悲院里安弥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十六首 其三》是一首由宋释行瑛所作,表达了诗人在修行中的感悟与思考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释行瑛,俗姓毛,为南岳下十三世,东林照觉总禅师法嗣。他出生于广西桂林,后住于庐山开先寺,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僧侣和文学创作者。
  • 文学成就:释行瑛的作品被收录于多个重要的佛教文献之中,如《嘉泰普灯录》卷六和《五灯会元》卷一七。他的诗文不仅记录了佛教教义,也是研究宋代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1. 诗歌原文
  • 原文内容:次韵王觉之裕之承务二首·其二》宋朝 · 释德洪兄弟令人眼倍明,六经心醉几时醒。韵高山岳横南极,机妙鲲鹏化北溟。丽句重逢天下白,俊才今见海东青。
  • 注释解释:这首诗中“六经”指的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心醉”则表达了对知识或艺术的极度喜爱和痴迷。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佛法修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1. 主题思想
  • 修行悟道:诗中体现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和对佛法的领悟。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宇宙以及万物本源的思考。
  • 自然与心灵:诗歌将自然景观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自然美景激发诗人内心的感悟和修行的灵感。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哲理,例如“韵高山岳横南极”和“机妙鲲鹏化北溟”,这些生动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既有禅宗的语言特性,也有宋诗的文雅之风。

《偈十六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的文学经典。它不仅记录了释行瑛的生平和思想,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