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六十一

百二十日夏,日日无空缺。
露柱逞神通,灯笼呈丑拙。
彻不彻,却来棒头为汝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六十一》是宋代禅师释宗杲的一首诗作。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禅意,还体现了宋代禅宗文化的深厚底蕴。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百二十日夏,日日无空缺。露柱逞神通,灯笼呈丑拙。彻不彻,却来棒头为汝决。

  2. 作者介绍

  •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他不仅是连接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纽带,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1. 诗句解析
  • 诗的第一句“百二十日夏”,通过数字和时间的结合,展现了一种持续不断的状态,意味着修行者在长时间的修行过程中从未间断。
  • “露柱逞神通”可能指的是用竹子作为柱子,象征着修行者使用自己的智慧去挑战困难。
  • “灯笼呈丑拙”则可能是指用灯笼来比喻某种事物或状态的表象或本质,暗示了真正的理解需要超越外在的粗糙和简陋。
  • “彻不彻,却来棒头为汝决”这句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实践。虽然看似无法彻底明了,但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最终会在关键时刻得到指引或解决。这反映了禅宗中“棒喝”教育法的特点,即通过直接的批评和指导来帮助修行者突破困境。
  1. 文化背景
  •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禅宗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宗教和文化流派,其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宋代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释宗杲的这首偈颂,不仅展示了他对佛学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
  1. 文学价值
  • 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研究宋代禅宗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状况和审美趣味,也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窗口。
  •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禅宗的思想和实践,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六十一》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