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赞 其二

常宴坐,常危立。
一片虚凝,万境空寂。
岩前花雨已狼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须菩提赞二首”是宋代诗僧释心月创作的一组杂言诗,这组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描绘了诗人的心境以及对佛法的理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释心月,号佛海,生于宋理宗绍定四年(1233年),卒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释心月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等名刹,后入住蒋山开化寺,终老于此。他以禅宗悟性闻名,其诗作深受禅宗影响,常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直指本心的禅意。

  2. 诗歌原文
    倚杖而立,示真般若。 手中册子,云何抄写。
    长老若不放下,疑杀后生尊者。
    常宴坐,常危立。 一片虚凝,万境空寂。
    岩前花雨已狼籍。

  3. 诗意赏析

  • 倚杖而立,示真般若:此句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修行态度和对佛法真谛的追求。般若,意为智慧,表示诗人通过修行获得了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和体验。
  • 手中册子,云何抄写:诗人手中的书籍象征着知识与教诲,而“云何抄写”则暗示着对这些知识的深入探讨和内化过程。
  • 长老若不放下,疑杀后生尊者:这里的“长老”可能指的是高僧或者有深厚修行的人。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对他人修行成果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谦逊和学习的态度。
  • 常宴坐,常危立: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一方面,他经常保持一种静坐的姿态来思考和领悟;另一方面,他又保持着一种警觉和不稳定的状态,随时准备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诱惑。
  • 一片虚凝,万境空寂:这里的“虚凝”可能是指心灵上的虚空和凝聚,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 岩前花雨已狼籍: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景象,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纷扰和不安。在花雨落下时,诗人的内心仿佛被搅乱,无法平静下来。

《须菩提赞二首》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宗教意味的作品,也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的诗歌。它展示了释心月作为一位禅宗大师对于生活、修行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