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大通偈

黑相白相,担枷过状。
了不了兮,无风起浪。
若问究竟事如何,洞庭山在太湖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大通偈》是宋代诗人释慈辩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释慈辩,一位来自处州松阳(今属浙江)的禅宗僧侣,俗姓毛。他于徽宗大观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五。释慈辩在临安天竺寺担任讲师,是青原下十三世,法云本禅师的法嗣。其作品《答大通偈》体现了他的禅意与哲理。
  1. 诗歌原文
  • 黑相白相,担枷过状。了不了兮,无风起浪。若问究竟事如何,洞庭山在太湖上。
  1. 诗意解析
  • “黑相白相”可能指世间的是非、好坏,暗示着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复杂关系。
  • “担枷过状”形象地描述了人被世俗所累,如同背负枷锁般难以自拔。
  • “了不了兮,无风起浪”表达了一种困惑和迷茫,似乎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解答。
  • “若问究竟事如何,洞庭山在太湖上”这句话则是点睛之笔,以洞庭山比喻禅宗的“空”境,表明一切烦恼皆源于内心的迷茫与执着。
  1. 艺术特点
  • 该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隐喻人生和修行的过程。
  • 采用了对仗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既严谨又富有美感。
  • 通过问答的形式展开思想,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真谛和精神解脱之道。

《答大通偈》不仅展现了释慈辩深厚的佛学修养和高超的文学造诣,也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人生、宇宙和心灵自由的途径。这首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审美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