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东望山如蓝,过岭独喜云腴甘。
丛林荒寒不入眼,耆旧只今多住庵。
汾阳昭对矮师叔,甘露有源梅子熟。
长年风月但平分,一日空来鼎三足。
屋头高梧忽秋声,老去彼此云无情。
归山自畜长柄杓,珍重庵头折脚铛。
别圆融庵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圆融庵主》是释慧空的作品,通过描绘青田东望山的壮丽景色和寺庙的宁静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下是关于《别圆融庵主》的相关介绍:
作者简介:释慧空,号为东山,俗姓陈,原籍福州(今属福建),十四岁出家,曾先后学习于圆悟和六祖等名师,后至南岳疏山,成为南岳下十四世,并成为泐潭清禅师的法嗣。《别圆融庵主》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诗中内容推测,可能是在释慧空晚年或其归隐时期完成的。
诗歌原文:青田东望山如蓝,过岭独喜云腴甘。丛林荒寒不入眼,耆旧只今多住庵。汾阳昭对矮师叔,甘露有源梅子熟。长年风月但平分,一日空来鼎三足。屋头高梧忽秋声,老去彼此云无情。
诗意赏析:《别圆融庵主》通过对青田东望山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诗中的“青田东望山如蓝”形象地描绘了山脉的雄伟和颜色的深蓝,而“过岭独喜云腴甘”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清新空气的赞赏。诗句“丛林荒寒不入眼,耆旧只今多住庵”则展现了寺庙的幽静和岁月的沉淀,反映出一种超越尘世喧嚣、寻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甘露有源梅子熟”则可能暗示着佛教中清净和圆满的概念,以及自然中生长的果实成熟的喜悦。最后,“长年风月但平分,一日空来鼎三足”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虽然无法直接确认《别圆融庵主》的创作年代,但从诗中流露出的自然美以及对生活平淡的态度来看,该作品很可能创作于作者归隐后的某段时光。这一时期的释慧空可能在经历了世俗的纷扰后,更加倾向于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别圆融庵主》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体现了释慧空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通过对青田东望山的描绘,他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平淡真谛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