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披秀韵与般阳明上人

衲僧一口剑,莫问何年铸。
既有杀人威,亦有活人句。
说梦老瞿昙,至今未曾悟。
为之子孙者,果以何为据。
聚头化城中,自谓得安住。
抛却金刚王,记持死汉语。
腊月三十日,一字不堪睹。
若惊吾剑在,便解子与午。
忽挂忽为轮,可见不可取。
提出长桥蛟,却是南山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披秀韵与般阳明上人’是释慧空的一首诗,反映了宋代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式。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和修行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真谛的追求和理解。以下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和披秀韵与般阳明上人》:

  1. 作品背景:释慧空是宋代的一位禅师,他的诗歌常常带有浓厚的禅宗色彩,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来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和追求。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时间尚未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从内容来看,它体现了释慧空对于佛教修行和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2. 主要内容:《和披秀韵与般阳明上人》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述,展现了禅宗僧侣的生活状态。诗中的“衲僧一口剑”指的是僧人以禅定作为武器,以佛性为剑,用以抵御世俗的纷扰和诱惑。诗人强调了“莫问何年铸”,暗示了佛法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积累,而在于内心的领悟。诗中还提到了“既有杀人威,亦有活人句”,这表明释慧空在修行中既有严厉的一面,也有慈悲的一面,体现了禅宗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3. 艺术特色:从艺术手法上看,释慧空的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充满了禅宗的智慧。诗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深度,让人深思。这种简洁而深刻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禅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和披秀韵与般阳明上人》不仅是一首表达禅宗思想的作品,也是释慧空艺术才华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禅宗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体会到释慧空作为一位禅师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