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威仪 其七

坐,鼻孔婪巉眼睛大。
也有人,一见横趋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四威仪其七”是《菩萨善戒经》中的一段描述,旨在阐释修行者在行、住、坐、卧四个方面应有的行为规范。以下是对这段描述的具体介绍:

  1. 四威仪的概念与意义
  • 概念解释:“四威仪”出自佛教经典,是修行之人在行、住、坐、卧四个方面的行为标准,强调心不放逸,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
  • 行为规范:在行走时直视前方七尺的地方,不踩踏虫蚁,不急行;停留应侧立在师僧额角附近,不可距离过近或太远;坐姿要端庄如钟;卧姿要像弓一样放松自然。
  1. 四威仪的实践要求
  • 行走的要求:行走时不能垂手,不能左顾右盼,必须直视前方七尺的地方,不能踩踏虫蚁,也不能急于前行或与女子、醉酒者同行。
  • 坐的规范:在坐的时候,不能直立在师僧的前方、后方,也不能距离过近或太远,必须侧立在师僧的额角七尺附近。
  • 住的注意事项:停留时不能直立在师僧的前方、后方,也不能距离太近或太远,更不能站在师僧的高处和上风处,必须侧立在师僧的额角七尺附近。
  1. 四威仪与三昧境界
  • 修行的目的:通过在四威仪中保持正念,修行者可以达到三昧境界,从而修得正果。
  • 实践的意义: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严格遵守四威仪,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对佛法的一种虔诚实践。
  1. 四威仪的社会影响
  • 规范僧团行为:佛教为了整肃僧团的威仪,要求出家弟子在行、住、坐、卧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即“四威仪”。
  • 社会教化作用:通过推广四威仪的理念,佛教不仅提升了信徒的精神境界,也对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威仪其七”不仅是一个关于佛教修行的具体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宗教精神和社会教化理念。通过遵守四威仪,修行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