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陀大土观世音,位超灌顶佛长子。
不取正觉不涅槃,大慈悲等众生界。
以如幻智入我梦,示身为石令我取。
入手光严觉即无,无中度我观音在。
俄而梦石一信通,授我大士栴檀像。
空无定居懒惰久,礼敬供养心常疏。
云何大士与梦石,不付他人惟付我。
譬如良医视患众,各随其病授其药。
空今病处正在懒,是故二彼用同时。
慈力欲我如观音,一身普现一切处。
辩才欲我如梦石,一法圆成一切义。
懒无根蒂当处平,道有萌芽随念长。
仰观仁意乃我愿,敢不再拜而钦承。
惟愿菩萨大慈悲,受我少分之供养。
戒品为香万行花,勇猛为幢坚固座。
愿云定水功德山,慧灯智日清凉月。
所陈妙乐皆法喜,所列珍羞尽禅悦。
一一遍满虚空界,念念出我清净心。
心无所住供亦然,是则名为无尽供。
普愿我等诸佛子,见佛尽作如己想。
而无彼己同异心,乃至梦中亦如是。
虽恒观世间如梦,而能广作诸佛事。
虽常观诸法如幻,而能力转大法轮。
当知如梦如幻法,非眼境界惟智境。
东山说偈梦石纪,见者悉成无上觉。
答普贤梦石纪梦授观音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普贤梦石纪梦授观音偈》是唐代文学家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梦为线索展开,通过对梦的描写和对梦境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感悟和思考。
诗的第一句“夜半入禅房,梦向普贤像”,描绘了诗人在深夜时分进入禅房,梦中见到了普贤菩萨的形象。普贤菩萨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象征着智慧和慈悲,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诗人通过这一梦境,表达了他对佛法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句“觉后即起行,寻声到古松”,描述了诗人从梦中醒来,立即起身寻找声音的来源。古松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物,代表着坚韧和高洁的品质。诗人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珍惜。
第三句“松根有石床,石床枕普贤”,描绘了诗人发现了一个石床,石床上雕刻着普贤菩萨的形象。这一细节暗示了诗人与普贤菩萨之间的某种联系,也体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和信仰。
第四句“梦寐求见真,谁知非幻身”,表达了诗人对梦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他开始思考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一思想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世俗观念的挑战。
最后一句“愿作普贤伴,常随道者边”,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成为普贤菩萨的伴侣,跟随佛法的修行者一起修行。这一愿望体现了诗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梦境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