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遇贞师归四明山

吟馀江上别,一锡寄扁舟。
远度浮残照,千峰指旧游。
疏钟沈杳霭,群木落高秋。
莫负重来约,禅心本自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遇贞师归四明山》是宋代著名诗人释智圆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释智圆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位僧人,以诗歌见长。他的作品往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释智圆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作者的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

  2. 诗句原文:《送遇贞师归四明山》全文如下:
    吟馀江上别,一锡寄扁舟。 远度浮残照,千峰指旧游。 疏钟沈杳霭,群木落高秋。

  3. 诗意解析:首句“吟馀江上别”,描绘了一幅离别的场景,诗人在江边吟咏之余,准备与遇贞师告别。第二句“一锡寄扁舟”,意指遇贞师乘坐扁舟离去,象征着生命的漂泊和旅途的开始。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远度浮残照,千峰指旧游”来描绘江水的流动和山峰的轮廓,表达了对过往旅程的回忆与对未来旅途的期待。“疏钟沈杳霭,群木落高秋”则进一步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钟声在薄雾中显得更加低沉,树木在高秋时节落下,预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最后两句“莫负重来约,禅心本自由”,则表达了诗人对释然而自由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和追求。

  4. 艺术特色:释智圆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意境美。他的诗词语言洗练,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使得作品充满了哲理和美感。同时,释智圆的诗作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某种风格特征,即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

《送遇贞师归四明山》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宋代诗人释智圆的生活经历和他对于生命、自然的独特感悟。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