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居感伤

迷真渺无始,飘业产钱唐。
外族宗南郡,门风祖偃王。
微缘先劫种,宿习妙龄彰。
父母怜多病,亲宾怪异常。
布花模讲道,画石学题章。
戒印龀年佩,心猿志学狂。
荣名虚准拟,簪组妄思量。
礼乐师周孔,虚无学老庄。
躁嫌成器晚,心竞寸阴忙。
翼翼修天爵,孜孜耻面墙。
内藏儒志气,外假佛衣裳。
每恶销金口,时劳疾恶肠。
手中期得桂,箭下待穿肠。
騃鹿方随焰,坚冰忽遇阳。
系珠知在体,甘露忝亲尝。
要道传三观,真机得妙常。
不然心迹火,任结鬓根霜。
觉路双轮驾,真空两翅翔。
饥来还遇膳,渴去已逢浆。
静处如来室,高眠解脱床。
理高山峭拔,道大海汪洋。
力战魔军散,功扶佛化昌。
空山怜寂寂,尘路笑茫茫。
触境知无着,闲居贵坐忘。
消摇希自了,言说亦何妨。
撰疏松窗冷,挥松古殿凉。
来蒙随力化,真诰应机扬。
达理虽云短,寻文或有长。
圆伊令了悟,法爱教消亡。
性任融凡圣,修宜示否臧。
冥心潜应梦,取验敢垂祥。
事佛身多累,为师道实荒。
衡门连竹石,草屋带林塘。
冬服和絺绤,中餐乏稻粱。
水边云作伴,岩下柏为香。
景物看无厌,幽栖兴未央。
晚篱啼翡翠,春沼浴鸳鸯。
菡萏花如画,嵚崟岫若妆。
飘窗松韵淡,翻砌菊花黄。
放鹤时登岭,观鱼或在梁。
岂愁身病害,长喜世平康。
无处求烦恼,随时任寂光。
昏衢悬慧日,苦海泛慈航。
誓坐菩提树,高跻寂灭场。
冥真周法界,垂应遍诸方。
顿渐门皆邃,偏圆药尽良。
惊迷辩雷震,摧惑法轮彊。
鹫岭先开会,金河后秘藏。
留形归后德,遗法益无疆。
四等心弥广,三慈化甚详。
道齐诸妙觉,事类释迦皇。
生灭非吾土,圆澄是故乡。
一空长寂寂,万类本惶惶。
庶了无生旨,无生更可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湖居感伤》是宋代诗人释智圆的作品,一首表达作者对人生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的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迷真渺无始,飘业产钱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漂泊的感慨,以及对钱塘江畔景色的赞美。
  • 外族宗南郡,门风祖偃王:描绘出诗人家族的渊源与辉煌,以及对自己家族文化的自豪。
  • 微缘先劫种,宿习妙龄彰:反映了诗人因前世种下的因缘,而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才华。
  • 父母怜多病,亲实怪异常:表达了诗人因为体弱多病而受到家人的关爱,同时也透露出他的孤独和不被理解。
  • 布花模讲道,画石学题章:描述了诗人追求学问、艺术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他内心的执着和热爱。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着深深的忧郁与哀愁,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 艺术手法:《湖居感伤》运用了许多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迷真渺无始”中的“迷真”象征着诗人对现实的认知和对世界的困惑,“飘业产钱唐”中的“飘业”则代表了诗人的人生漂泊和命运无常。
  • 思想内涵:通过对比和反衬,诗人揭示了人生的苦乐参半、悲欢交织,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湖居感伤》的创作时期属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的生活较为安逸,但也不乏忧愁和苦闷。
  • 文学影响:此诗不仅体现了宋代诗歌的风貌,也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钱塘江”“大姑”等,这些意象既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1. 现代意义
  • 精神寄托:《湖居感伤》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也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湖居感伤》作为宋代的一首佳作,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其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深度也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