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蒙随力化,真诰应机扬。
达理虽云短,寻文或有长。
圆伊令了悟,法爱教消亡。
性任融凡圣,修宜示否臧。
冥心潜应梦,取验敢垂祥。
事佛身多累,为师道实荒。
衡门连竹石,草屋带林塘。
冬服和絺绤,中餐乏稻粱。
水边云作伴,岩下柏为香。
景物看无厌,幽栖兴未央。
晚篱啼翡翠,春沼浴鸳鸯。
菡萏花如画,嵚崟岫若妆。
飘窗松韵淡,翻砌菊花黄。
放鹤时登岭,观鱼或在梁。
岂愁身病害,长喜世平康。
无处求烦恼,随时任寂光。
昏衢悬慧日,苦海泛慈航。
誓坐菩提树,高跻寂灭场。
冥真周法界,垂应遍诸方。
顿渐门皆邃,偏圆药尽良。
惊迷辩雷震,摧惑法轮彊。
鹫岭先开会,金河后秘藏。
留形归后德,遗法益无疆。
四等心弥广,三慈化甚详。
道齐诸妙觉,事类释迦皇。
生灭非吾土,圆澄是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对每句的详细注解和赏析:
- 来蒙随力化,真诰应机扬
- 解释:我被天命所召唤,要顺应力量的变化,遵循天意行事。
- 赏析:这里反映了诗人在面对自然和社会变迁时的顺应态度。
- 达理虽云短,寻文或有长
- 解释:道理虽然简短易懂,但文字表达可能更为深远。
- 赏析:强调了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展现方式。
- 圆伊令了悟,法爱教消亡
- 解释:通过圆融的智慧达到悟性,消除了对佛法的执着和追求。
- 赏析:表达了一种超脱物质追求,追求精神升华的境界。
- 性任融凡圣,修宜示否臧
- 解释:个性自由,可以包容凡人和圣人的差异;修行应当明确是非善恶,指导世人。
- 赏析:强调了宽容和自律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社会道德中的作用。
- 冥心潜应梦,取验敢垂祥
- 解释:冥冥中感应梦境,尝试以行动证明其吉祥如意。
- 赏析:体现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敬畏和对善行的追求。
- 事佛身多累,为师道实荒
- 解释:作为僧人,常常感到身心疲惫;作为老师,却感到自己的道路荒芜。
- 赏析:反映了宗教生活中的辛劳与孤独,以及对传道授业的责任感。
- 衡门连竹石,草屋带林塘
- 解释:简陋的住所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连接,如竹石般自然和谐。
- 赏析: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
- 冬服和絺绤,中餐乏稻粱
- 解释:冬天穿着轻薄的衣服,食物简单,生活清苦。
- 赏析:反映了诗人简朴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物质享受淡泊的情怀。
- 水边云作伴,岩下柏为香
- 解释:在水边与云相伴,在岩石下闻到柏树的香气。
- 赏析:描绘了一种静谧美好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 景物看无厌,幽栖兴未央
- 解释:观赏着周围的景物,没有厌倦之意,隐居的乐趣还未完结。
- 赏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感。
- 晚篱啼翡翠,春沼浴鸳鸯
- 解释:傍晚时听见翠鸟的啼叫,春天的水塘里可以看到鸳鸯在水中嬉戏。
- 赏析: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美的珍惜。
- 菡萏花如画,嵚崟岫若妆
- 解释:荷花如同画中美景,山峰如化妆的美人。
- 赏析:运用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观描绘得生动而美丽。
- 飘窗松韵淡,翻砌菊花黄
- 解释:窗外的松树随风摇曳,发出淡淡的松香;墙角翻起的砖块上铺满了菊花。
- 赏析: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日景色。
- 放鹤时登岭,观鱼或在梁
- 解释:有时放飞仙鹤去登高远望,有时观赏鱼儿在桥上跳跃。
- 赏析:展现了诗人游历山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趣。
- 岂愁身病害,长喜世平康
- 解释:不担心身体有病痛,只欢喜世间太平安宁。
- 赏析:表达了诗人对健康和安宁生活的深切渴望。
- 无处求烦恼,随时任寂光
- 解释:找不到烦恼的根源,可以随时放任自己沉浸在平静之中。
- 赏析:体现了诗人对内心的安宁和超然物外的追求。
- 昏衢悬慧日,苦海泛慈航
- 解释:在昏暗的路口悬挂着慧眼明灯,在大苦之海中泛舟寻求救渡。
- 赏析:象征着在困境中寻求光明和救赎的勇气。
- 誓坐菩提树,高跻寂灭场
- 解释:发誓坐在菩提树下修行,努力进入寂灭的境界。
- 赏析:表达了对精神修行的高度追求和决心。
- 冥真周法界,垂应遍诸方
- 解释:冥冥之中真谛遍布整个法界,垂手之间应化遍及各个方位。
- 赏析:强调了真理无处不在,修行者应广泛传播佛法。
- 顿渐门皆邃,偏圆药尽良
- 解释:顿悟与渐悟的道路都十分精深,偏圆的药方都是治疗良方。
- 赏析:指出了顿悟与渐悟各有其独特价值,而任何修行方法都有其益处。
- 惊迷辩雷震,摧惑法轮强
- 解释:震惊于迷惑之声如雷鸣一般猛烈,摧毁了迷惑众生的法轮。
- 赏析:形容了佛法的力量和影响,能够破除迷惑。
- 鹫岭先开会,金河后秘藏
- 解释:鹫岭首先开启佛教讲会,金河之后秘密地藏着佛陀的教诲。
- 赏析:象征佛教传承的开始和秘密的宝藏。
- 留形归后德,遗法益无疆
- 解释:留下肉身回归后的德行,遗留下来的佛法更加无边无际。
- 赏析:表达了修行者在肉体死亡后仍能传播佛法的精神境界。
- 四等心弥广,三慈化甚详
- 解释:四种心态(贪、瞋、痴、疑)越来越宽广,三慈(父慈、子慈、兄姊弟慈)的教化非常详细。
- 赏析:强调了慈悲的心态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 道齐诸妙觉,事类释迦皇
- 解释:道与诸妙觉相同,事迹类似释迦牟尼佛的伟大。
- 赏析:指出佛教教义的普适性和影响力。
- 生灭非吾土,圆澄是故乡
- 解释:生死轮回并非属于这个世界,只有圆澄才能找到故乡。
- 赏析:表达了对超越生死轮回、寻找精神家园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