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非言,言亦可传。
可传何也,应物而宣。
言虽应物,物自无物。
无物之言,言音自没。
绝言之语,妙应还普。
道非晦明,语默同取。
举复谁唱,物物虚旷。
咸通大千,遍乎尘想。
品类非一,同言异出。
圆音落落,凡圣俱适。
千品万类,薰含种智。
故此一门,称无量义。
山河宣演,草木扬音。
长说无间,所谓甚深。
深兮甚浅,不动情见。
最省工夫,凡夫不荐。
不荐最亲,妙义敷陈。
欢言即笑,恚怒即嗔。
嗔为金刚,喜为迦叶。
华藏毗卢,心心相接。
接兮可见,莫看背面。
无字密言,从兹出现。
现复谁论,非用耳闻。
六根共户,妙偈星分。
森罗经文,不出一尘。
非舌非辩,雷转电奔。
展之在手,何法不有。
纵横三界,无一渗漏。
时人不信,执言说病。
依倚前尘,以为决定。
决定是心,决定是尘。
心尘所使,非自由人。
诸圣苦口,随愚过咎。
巧说多词,强为分剖。
法无言说,汝须善别。
舍离语言,生死自绝。
凡夫闻此,无说过咎。
取彼无言,冥然长久。
端坐暗狱,以心相续。
背却语言,犹如土木。
舍有之无,落在邪途。
有无俱病,二病俱祛。
祛复何去,不离当处。
当处不生,语默相取。
取兮不知,是东是西。
说即不说,不疑即疑。
故称佛子,了事凡夫。
是何凡夫,问取李胡。
标指六偈 语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标指六偈·语默》是释清远的一部作品,表达了对语言和存在的深刻理解。在这部作品中,释清远通过一系列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探索了语言的本质及其与存在的关系。
《标指六偈·语默》中的核心思想是对“至道”的阐述。释清远指出,真正的道理并非仅通过言语可以完全传达。他强调,虽然语言本身是可以传播的,但其传达的方式却依赖于对事物的观察和反应。这一点反映了佛教哲学中关于“言教”和“身教”的区分,即真正的教诲不仅存在于文字或言语之中,更在于实际的行为和体验。
释清远在诗中提出了“物自无物”的概念,这表明在言语之外,存在着一种更为根本的存在状态。他认为,即使有言语存在,这些言语也不过是对这种无物状态的一种反映或描述。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上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和认识,引导人们去思考言语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释清远通过对“绝言之语”的讨论,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他指出,尽管言语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情况,但它并不能触及到事物的根本。这是因为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方式,而真正的本质是无法通过言语来完全捕捉的。这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真空”的概念,即言语所无法触及的“空”的状态。
《标指六偈·语默》中的“咸通大千,遍乎尘想”一句,描绘了一种广阔而深邃的世界观。它暗示了世间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在宇宙的统一之中相互联系。这种观念鼓励人们超越局部的认知限制,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世界。
《标指六偈·语默》是一部深具哲理的作品,它通过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探讨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言语的局限性以及宇宙的广阔和深邃。这些主题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也展现了释清远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和思想家的非凡魅力。对于任何寻求心灵成长和智慧启迪的人来说,《标指六偈·语默》都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