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尘所使,非自由人。
诸圣苦口,随愚过咎。
巧说多词,强为分剖。
法无言说,汝须善别。
舍离语言,生死自绝。
凡夫闻此,无说过咎。
取彼无言,冥然长久。
端坐暗狱,以心相续。
背却语言,犹如土木。
舍有之无,落在邪途。
有无俱病,二病俱祛。
祛复何去,不离当处。
当处不生,语默相取。
取兮不知,是东是西。
说即不说,不疑即疑。
故称佛子,了事凡夫。
是何凡夫,问取李胡。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诗,表达了禅宗的“言说无得,离言说相,离名闻利养”的思想。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标指六偈 语默
- “标指六偈”指的是六组偈子(佛教的诗歌形式)。“语默”在这里是指禅修时的状态,即不说话,保持沉默。
心尘所使,非自由人。
- “心尘”指的是内心的杂念和欲望。“非自由人”意味着这些杂念和欲望束缚了人的本性,使人无法自由自在。
诸圣苦口,随愚过咎。
- “诸圣”指的是佛陀及其弟子们。“苦口”指的是他们的教诲。“随愚过咎”意味着即使听了他们的教诲,仍然不能摆脱愚昧和过失。
巧说多词,强为分剖。
- “巧说”指的是巧妙的话语。“多词”指的是言辞繁琐。“强为分剖”指的是强行将复杂的道理分析清楚。
法无言说,汝须善别。
- “法无言说”指的是佛教的教义不需要言语来表达,而是通过实践来体验。“汝须善别”指的是你必须善于区分和理解这些教义。
舍离语言,生死自绝。
- “舍离语言”指的是摒弃言语,因为言语往往带有主观性,容易产生误解。“生死自绝”指的是通过摒弃言语,能够超越生死轮回。
凡夫闻此,无说过咎。
- “凡夫”指的是普通人。“闻此”指的是听到这首诗。“无说过咎”表示这首诗教导了人们不要被言语所困扰,能够超越言语带来的误解和过失。
取彼无言,冥然长久。
- “取彼无言”指的是领悟到那些无需言语就能传达的真谛。“冥然长久”指的是这种领悟能够持续很长时间。
端坐暗狱,以心相续。
- “端坐暗狱”指的是在黑暗中坐着,不受外界干扰。“以心相续”指的是用心去体会和理解这些真谛。
背却语言,犹如土木。
- “背却语言”指的是抛弃言语的概念。“犹如土木”指的是就像泥土一样朴实无华。
舍有之无,落在邪途。
- “舍有之无”指的是舍弃所有的有形之物,因为它们都是虚幻的。“落在邪途”指的是落入了邪道。
有无俱病,二病俱祛。
- “有无俱病”指的是有和无都是一种病症,因为它们都是相对的。“二病俱祛”指的是这两种病症都消失了。
祛复何去,不离当处。
- “祛复何去”指的是去除这些病症之后,还有什么可以离开的地方呢?“不离当处”指的是这些病症已经不存在了。
当处不生,语默相取。
- “当处”指的是当前的处境或情境。“不生”指的是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事情发生。“语默相取”指的是在当前的处境下,说话和沉默都是相互关联的。
取兮不知,是东是西。
- “取兮不知”指的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取。“是东是西”指的是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说即不说,不疑即疑。
- “说即不说”指的是不需要说话也能明白道理。“不疑即疑”指的是不需要怀疑也能接受真理。
故称佛子,了事凡夫。
- “佛子”指的是佛陀的弟子,这里用来形容这首诗的作者。“了事凡夫”指的是普通人,这里用来形容读者。
是何凡夫,问取李胡。
- “是何凡夫”指的是你是谁?“问取李胡”指的是询问李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