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非言,言亦可传。
可传何也,应物而宣。
言虽应物,物自无物。
无物之言,言音自没。
绝言之语,妙应还普。
道非晦明,语默同取。
举复谁唱,物物虚旷。
咸通大千,遍乎尘想。
品类非一,同言异出。
圆音落落,凡圣俱适。
千品万类,薰含种智。
故此一门,称无量义。
山河宣演,草木扬音。
长说无间,所谓甚深。
深兮甚浅,不动情见。
最省工夫,凡夫不荐。
不荐最亲,妙义敷陈。
欢言即笑,恚怒即嗔。
嗔为金刚,喜为迦叶。
华藏毗卢,心心相接。
接兮可见,莫看背面。
无字密言,从兹出现。
现复谁论,非用耳闻。
六根共户,妙偈星分。
森罗经文,不出一尘。
非舌非辩,雷转电奔。
展之在手,何法不有。
纵横三界,无一渗漏。
时人不信,执言说病。
依倚前尘,以为决定。
决定是心,决定是尘。
注释:
- 标指六偈 - 这指的是六种特定的偈语,用于指导和启发人们理解。
- 语默 - 语言的表达方式,包括说话和沉默。
- 至道非言,言亦可传 - 真正的道不是通过言语可以完全表达的,但言语本身依然可以传达某些信息或意义。
- 可传何也,应物而宣 - 言语虽然能够传达信息,但它所传达的内容(事物)本身是无形无物的。
- 言虽应物,物自无物 - 尽管言语试图描述事物,但实际上事物本身是没有实体存在的。
- 无物之言,言音自没 - 没有实体的事物无法被言语所表达,因为言语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 绝言之语,妙应还普 - 当言语达到极致时,它能够普遍地与所有现象相适应。
- 道非晦明,语默同取 - 道并不是通过明显的黑暗或光明来表达,而是通过言语的运用来获取其含义。
- 举复谁唱,物物虚旷 - 没有人能单独唱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一切都只是空灵和开放的状态。
- 咸通大千,遍乎尘想 - 一切皆为宇宙的一部分,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想法都包含在“大千”之中。
- 品类非一,同言异出 - 事物的类别繁多,但用相同的语言去表述却有所不同。
- 圆音落落,凡圣俱适 - 声音的圆润和柔和,使得无论凡人还是圣人都能感到舒适。
- 千品万类,薰含种智 - 各种种类和类型中蕴含着不同的智慧。
- 故此一门,称无量义 - 因此这一门学科涵盖了无限的智慧。
- 山河宣演,草木扬音 - 自然界的山河和草木都在不断地传播其声音。
- 长说无间,所谓甚深 - 这种深度的理解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 深兮甚浅,不动情见 - 虽然看似简单,但真正理解的人不会因情感波动而受影响。
- 最省工夫,凡夫不荐 - 最深的道理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和修饰。
- 不荐最亲,妙义敷陈 - 不需要过多解释的道理是最亲密和直接的。
- 欢言即笑,恚怒即嗔 - 喜悦的言论使人快乐,愤怒的言论会引发愤怒。
- 嗔为金刚,喜为迦叶 - 愤怒像金刚般坚硬,而喜悦如迦叶般的温柔。
- 华藏毗卢,心心相接 - 佛教中的“华藏世界”和“毗卢遮那”象征着心灵之间的紧密联系。
- 接兮可见,莫看背面 - 真正的理解和连接是可以看见的,不必关注那些看不见的部分。
- 无字密言,从兹出现 - 真正的智慧和道理并不需要文字来表达,它们自然出现在我们的心中。
- 现复谁论,非用耳闻 - 真正的道理无需通过听觉来感知,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 六根共户,妙偈星分 -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共同作用,如同星星般分布在宇宙中。
- 森罗经文,不出一尘 - 所有的经典文献和经文都是关于同一个“尘”(宇宙)。
- 非舌非辩,雷转电奔 -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言语或辩论,而是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转变。
- 展之在手,何法不有 - 当我们的内心准备好时,任何事物都可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 纵横三界,无一渗漏 - 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无法阻挡真理的光芒。
- 时人不信,执言说病 - 当时的人们不相信这些道理,认为它们只是一种迷信。
- 依倚前尘,以为决定 - 他们依赖过去的经验和传统观念来确定自己的信仰和行为。
- 决定是心,决定是尘 - 真正的决定来自于内心,而外界的一切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