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一二首 其三十九

不动龙门内,行参古佛机。
亲逢渠面目,肯话自容仪。
凡圣心平等,高低路坦夷。
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一二首·其三十九》是宋代诗人释清远的作品。在探讨这一文学作品时,不仅应关注它的历史和艺术成就,还应理解它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位置与意义。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
  • 释清远:释清远,号佛眼,四川邛崃人。生于公元1074年,卒于公元1129年,享年四十六岁。他的俗姓为李,十四岁出家成为尼众,曾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
  • 隐居生活:释清远晚年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并居住于崇宁万寿寺。他的生活充满了对佛法的追求和实践,这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
  • 文学成就:释清远不仅是一位禅宗僧侣,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佛教文学领域。
  1. 作品原文及注释
  • 诗句内容:《偈颂一一二首·其三十九》的诗篇中,释清远表达了他对佛教修行的深刻见解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诗中的“不动龙门内,行参古佛机”描绘了他修行的场景,意指他在内心的平静中修行。
  • 注解解析:该诗的每一句都有详细的解释,如“亲逢渠面目”,指的是释清远亲自看到了佛陀的真实面貌,从而领悟到真正的佛法。通过这些注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1. 历史背景
  • 宋诗发展:宋朝是一个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诗人涌现,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释清远所处的宋代,佛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受到佛教的影响,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 禅意诗风:释清远的诗歌体现了禅意诗的特点,这种诗风强调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内心的感悟来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审美价值。

《偈颂一一二首·其三十九》不仅是释清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佛教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代僧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佛道关系的深刻内涵。

相关推荐